许多中老年人情绪低落之际,家人常言“人老了难免没精神”。殊不知,这些看似“正常”的表现,极有可能是抑郁症的早期征兆,却鲜少有人察觉。如果一直忽视,很可能从 “情绪差” 变成 “影响生活” 的大问题。
01、总说 “睡不好” 的张阿姨,差点拖成重度抑郁年届六旬有二的张阿姨,往昔酷爱跳广场舞。每至晚餐用毕,便喜与老姐妹们相邀,翩然迈出家门,奔赴那一方欢快舞场。可从去年冬天开始,她总说 “夜里睡不着,躺到天亮”,白天坐在沙发上发呆,喊她吃饭也没胃口。
女儿以为是天气冷不想动,还劝她 “多晒晒太阳就好了”。直到有天张阿姨说 “活着没啥意思”,女儿才慌了神,带她去医院检查。心理科医生说,张阿姨的失眠、没兴趣已经持续 3 个月,是抑郁症早期症状,再拖可能会加重。
02、觉得 “自己没用” 的李叔叔,藏了半年情绪58 岁的李叔叔帮女儿带孙子,之前总跟邻居炫耀 “我家娃最黏我”。可去年夏天,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,李叔叔就像变了个人 —— 不再陪娃玩,也不跟邻居聊天,每天坐在阳台抽烟,还跟女儿说 “我连个孩子都看不好,真是没用”。
女儿一开始以为是他自责,没太在意,直到发现他偷偷藏起降压药,说 “少吃点药,省点钱”,才赶紧带他去看医生。医生说,李叔叔的自我否定、情绪低落,已经是抑郁症的早期表现,幸好发现得早,干预起来不难。
中老年人的抑郁症,大多是 “熬” 出来的很多人觉得 “中老年人哪有什么抑郁症,无非是老了没精气神”,可实际上,这类想法恰恰让早期信号被忽略。
某医院心理科王医生说:“中老年人的抑郁症很隐蔽,他们不会说‘我心情不好’,反而会说‘身体不舒服’—— 比如失眠、没胃口、浑身疼,但检查半天也查不出问题。” 这些 “说不出的难受”,其实是情绪在 “报警”。
更常见的情况是,家人觉得 “忍忍就过去了”,比如看到老人没兴趣做事,会说 “人老了都这样”;看到老人自责,会劝 “别想太多”。可抑郁症不是 “想太多”,而是一种需要重视的情绪问题,越熬越容易加重,从 “偶尔情绪差” 变成 “不想出门、不想吃饭”,甚至影响正常生活。
长期有这 3 种表现,别再当 “老了的正常现象”如果家里老人长期有下面 3 种表现,别再忽视,很可能是抑郁症的早期迹象,最好及时去看看医生:
1、每天要么睡不着,要么醒了不想起,持续超两周不是偶尔的 “今天没睡好”,而是每天都这样 —— 比如夜里躺 2-3 小时还没睡着,或者凌晨 3 点就醒,再也睡不着;要么就是白天一直睡,喊他起来吃饭也说 “没力气”,可睡再多还是觉得累。
这种睡眠问题不是 “老了觉少”,而是情绪影响了睡眠,时间越长,越容易陷入 “睡不好→情绪差→更睡不好” 的循环。
2、以前爱做的事,现在连 “碰都不想碰”比如以前爱下棋、织毛衣、带孙子的老人,突然对这些事没兴趣了 —— 喊他下棋,说 “没劲儿”;孙子求他讲故事,说 “你找妈妈去”;甚至以前最爱的红烧肉,端到面前也说 “不想吃”。
此非 “懒” 也,实乃情绪低落令其丧失生活兴致。恰似心中 “快乐开关” 闭合,纵是往昔钟情之事,亦难再令其提起分毫劲头。
3、总怪自己 “没用”,小事也往心里去比如买错了菜,会说 “我怎么这么笨,连买菜都记不住”;儿女工作忙没回家吃饭,会想 “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,他们不想来”;甚至看到家里电费涨了,也会自责 “都怪我总开空调,浪费钱”。
这种过度自责不是 “细心”,而是抑郁症早期的典型表现 —— 他们会把小事放大,总觉得自己 “拖累别人”,情绪一直沉在低谷里,很难开心起来。
老人情绪差就是抑郁症吗?和 “老了情绪淡” 有啥区别?很多家人会问:“我妈有时候也会情绪不好,难道也是抑郁症?” 其实,正常的情绪差和抑郁症早期,有两个明显区别:
第一看 “持续时间”:正常情绪差大多是暂时的,比如跟老姐妹吵架,过两天就和好如初;但抑郁症的情绪差会持续两周以上,不管家人怎么劝,还是提不起劲。
第二看 “影响生活”:正常情绪差不会耽误吃饭、睡觉、带娃;但如果老人因为情绪差,连饭都不想做,门都不想出,甚至忘记吃药,就不是 “正常情绪” 了,很可能是抑郁症的信号。
中老年人的抑郁症绝非 “矫情” 之态,亦非 “老糊涂” 之象。它犹如寻常感冒,看似平常却需予以重视,应给予悉心关怀,切不可忽视其内在伤痛。如果家里有老人出现上面的表现,别再劝 “别想太多”,不如多陪他说说话,问问他 “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”,再及时带他去医院心理科看看。
早发现、早干预,很多老人都能重新找回对生活的兴趣 —— 比如张阿姨现在又能跳广场舞了,李叔叔也会跟孙子一起搭积木。对中老年人来说,能开开心心过日子,才是最好的晚年呀。
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