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些年来,一幅教材插图成为了热议的焦点。这幅画中,几位天真无邪的学生们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,调皮地用彩笔涂抹在插图上,将原本是“月下少年”的形象,重新描绘成他们心中喜爱的英雄人物。这位“网红”少年,正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童年好友——闰土。
对于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许多人来说,鲁迅的作品早已耳熟能详。而在鲁迅的小说《故乡》中,闰土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。他不仅是鲁迅的童年伙伴,也是陪伴鲁迅走过青葱岁月的玩伴。在那幅经典插图中,描绘的是一轮金黄的圆月悬挂在夜空,洒下如水的银辉。闰土身穿粗布衣,手持钢叉,身影高大健硕,在田间快速奔跑,目光坚毅,准备迎战一只逃窜的狼。他那一刻的英勇姿态,仿佛与传说中的哪吒有几分神似。
展开剩余82%一些学生甚至把闰土涂成了哪吒,画面中,闰土的形象焕发出如同哪吒那般神话般的光辉。但若要说一个乡村少年真能与大闹东海的哪吒比肩,未免有些牵强。然而,若深究,那一刻闰土高举钢叉的神态与哪吒的英气,确实不无相似之处。两者皆展现了超越年龄的勇敢与果敢——闰土眼中闪烁的坚定与决然,和哪吒身上那股无所畏惧的气概,的确在某些瞬间显得如此接近。
但不同于哪吒那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,鲁迅笔下的闰土,却是一个活生生的真实人物。他的原名是章闰水,与鲁迅的家庭背景大不相同。鲁迅,原名周树人,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,家族声望较高,这也为鲁迅提供了求学的机会,甚至能够前往日本继续深造。而闰土的家境却并不如鲁迅家庭那般优越。他们家有两亩薄田,而闰土的父亲章福庆常年为周家这样的大户人家打长工,才勉强维持生计。
闰土的父亲章福庆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,但家境贫困,远远不如周家富贵。闰土也没能像鲁迅那样有机会接受教育,成天在乡间奔波劳作。尽管他是章家一员,名字也只是字差一字,鲁迅原本是两人完全不同世界的存在。然而,命运让他们走到了一起,少年闰土带着鲁迅走遍了乡野,带他见识了不同的生活,成了鲁迅童年时光中的一部分。
鲁迅的《故乡》正是基于这种深刻的生活感受,描写了两者之间深厚的友情与差异。故乡,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,但却深刻地嵌入鲁迅心中,它成了他心灵的归宿,也成了他对旧时光的一种追忆。
鲁迅离开绍兴,求学的日子逐渐开启了更广阔的世界。当他再次回到家乡时,与章闰水相见,却仿佛彼此隔着一个遥远的时空。昔日的老友,如今竟有些陌生,仿佛跨越了时间的长河,充满了时光的沧桑感。此时的章闰水,生活并不富裕,他的婚姻更是充满了无奈和冷漠。婚姻由父母安排,他娶了一个自己并不喜爱的女子,夫妻关系冷淡,生活更像是合作而非爱情。
如果只是如此,章闰水和这位妻子的生活或许就会平淡无奇地过下去。然而,命运却给了他另一个故事。在与鲁迅的对话中,章闰水透露出自己内心的秘密——他爱上了村里的一个寡妇,那是真正来自心底的情感。这个坦白让鲁迅深感震惊。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,让许多人深陷其中,无法自拔。即便是鲁迅,也无法脱离这些束缚。在那个年代,情感的表达往往受到严格限制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各种规矩而变得复杂。
鲁迅自己,尽管思想激进,却也在传统的压迫下有所妥协,他一生都未曾写下过那一纸休书。并非没有勇气,而是社会的枷锁让他无法做到。章闰水也同样被困在了这层无形的枷锁中。后来,鲁迅从母亲口中得知,章闰水最终还是与妻子分开了,甚至赔了不少钱。生活的重压让他最终不得不卖掉家中的两亩薄田,靠力气为人种地维生。而他那六个孩子仍在无休止的饥饿中度日。
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让章闰水的身体日渐虚弱,直到背上长出了一个大疮,俗称背疽。原本不算大病,但因为经济拮据,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为他治病。病情恶化,几个月后,疮口已经扩展到碗口大小,最终他不幸去世,享年五十七岁。临终时,章闰水依旧记挂着鲁迅,他叮嘱几个孩子,如果有机会到城里,千万不要忘记给周先生带点干青豆——对一个农民来说,这些粮食是最珍贵的。
这份在临终时依旧挂念鲁迅的情感,展现了章闰水纯朴、善良的本质。在他身上,鲁迅的伟大人格与人民的艰难生活交织,令人动容。这种淳朴和善良,正是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真实写照。
时光流转,章闰水的家族在他的孙子章贵的努力下,终于有人走上了求学的道路。章贵不仅致力于现代文学的研究,还积极承担起了鲁迅纪念馆的副馆长职务,将鲁迅的精神传承下去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